古代詩歌鑒賞你又了解多少呢?詩歌是語言的藝術,古人寫詩特別講究“煉字”。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,古詩詞可分為寫景(抒情)詩、記事(詠懷)詩、詠史(懷古)詩、詠物(言志)詩、田園(山水)詩、邊塞(征戰)詩等等。高考古代詩歌鑒賞,有了這些知識點再多加練習,大概也就夠了。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?啟達教育老師為你整理了2020高考語文一輪復習——古代詩歌鑒賞,快來圍觀!
15.“松柏”意象。
“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”,松柏生長環境惡劣,但它經寒不衰、枝干堅勁,具有一種凜然正氣。在文人筆下,松柏是堅貞、孤直和高潔的象征,古人常通過詠松柏來表現自己對高風亮節的贊美和追求。
劉禹錫《將赴汝州,途出浚下,留辭李相公》“后來富貴已零落,歲寒松柏猶依然”。
杜甫《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(其四)》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惡竹應須斬萬竿”。
16.“梧桐”意象。
中國古代文人有“悲秋”的情結,四季之中,秋天萬物凋零,最易觸發人們的悲涼情緒,而梧桐樹,是典型的落葉喬木,秋天到來,往往梧桐葉先行凋落,即所謂“一葉落而知秋”。
李清照《聲聲慢》:“梧桐更兼細雨,到黃昏、點點滴滴。”
李煜《相見歡》:“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。”
17.“芭蕉”意象。
代指離情別緒。
李清照《添字丑奴兒》“窗前誰種芭蕉樹,陰滿中庭。陰滿中庭。葉葉心心,舒卷有余情”。
葛勝仲《點絳唇》“閑愁幾許?夢逐芭蕉雨”。
18.“蓮”意象。
“蓮”與“憐”音同,古詩常用“蓮”表達愛情。
南朝樂府《西洲曲》:“采蓮南塘秋,蓮花過人頭。低頭弄蓮子,蓮子青如水。”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深切思念和愛情的純潔。
樂府《子夜歌四十二首》中“霧露隱芙蓉,見蓮不分明”,利用諧音雙關,寫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的敏銳感覺。
19.“蟬”意象。
①品行高潔清高。
駱賓王《詠蟬》“無人信高潔”。
虞世南《蟬》“居高聲自遠,非是藉秋風”。
這兩首詩都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。
②孤獨無助,孤苦無告。
李商隱《蟬》“本以高難飽,徒勞恨費聲”。
20.“杜鵑”意象。
①孤獨悲苦。杜鵑鳥俗稱布谷,又名子規、杜宇、子鵑。
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“杜鵑啼血猿哀鳴”。
②鄉思鄉愁。
秦觀《踏莎行》“可堪孤館閉春寒,杜鵑聲里斜陽暮”。
21.“鴻雁”意象。
也叫“雁書”“雁足”“魚雁”等,是書信、音訊的代稱。
晏殊《清平樂》“紅箋小字,說盡平生意。鴻雁在云魚在水,惆悵此情難寄”。
李清照《一剪梅》“雁字回時,月滿西樓”。
22.“烏鴉”意象。
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衰敗荒涼之意。
秦觀《滿庭芳》“斜陽外,寒鴉萬點,流水繞孤村”。
馬致遠《天凈沙·秋思》“枯藤老樹昏鴉”。
23.“猿啼”意象。
在詩歌中往往表現為一種悲傷凄涼的情感。
杜甫《登高》“風急天高猿嘯哀”,李端《送客賦得巴江夜猿》“巴水天邊路,啼猿傷客情”等都是借助猿啼來表達傷感情緒。
24.“鷓鴣”意象。
①游子思鄉離愁別緒。
“落照蒼茫秋草明,鷓鴣啼處遠人行”(李群玉《九子坡聞鷓鴣》)。
“江晚正愁余,山深聞鷓鴣”(辛棄疾《菩薩蠻·書江西造口壁》)。
②“鷓鴣”還象征歷史盛衰滄桑變遷。
“只今惟有鷓鴣飛”(李白《越中覽古》)。
25.“燕”意象。
①燕子因常結伴飛行而成為愛情的象征。
晏幾道《臨江仙》“落花人獨立,微雨燕雙飛”,寫酒醒后的凄寂惆悵以及濃重的相思之情。
②世事變遷的寄托。
劉禹錫《烏衣巷》“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”,既暗示了烏衣巷往日的繁華,又透露了詩人對今昔變化的無限感慨。
常見的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之表達方式
記敘
說明: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發生、發展、變化的過程。
作用:使意境具體深邃,使形象生動豐滿,為下文做鋪墊。
示例:“樓船夜雪瓜洲渡,鐵馬秋風大散關。”(陸游《書憤》)
賞析: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。表達抗金救國的豪情壯志,為下文寫壯志難酬做鋪墊。
描寫
說明: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、事件、環境進行具體描繪和刻畫。
作用:刻畫人物,推動情節,渲染氣氛,深化主題。
示例:“江月去人只數尺,風燈照夜欲三更。沙頭宿鷺聯拳靜,船尾跳魚撥剌鳴。”(杜甫《漫成一首》)
賞析: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,生動描寫了白鷺曲著身子,恬靜地夜宿沙灘,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撥剌的響聲,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。
議論
說明:對人和事物的好壞、是非、價值、特點、作用等所表明的觀點。
作用:畫龍點睛,表明觀點,突出主旨。
示例:“不是花中偏愛菊,此花開盡更無花。”(元稹《菊花》)
賞析:這是詩的后兩句,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。
抒情
說明: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、好惡、喜怒、哀樂等主觀感受。分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兩類。
作用:刻畫人物,突出中心,渲染氣氛,增強力量。
示例:“晨起動征鐸,客行悲故鄉。雞聲茅店月,人跡板橋霜。槲葉落山路,枳花明驛墻。因思杜陵夢,鳧雁滿回塘。”(溫庭筠《商山早行》)
賞析:首聯中起句以時間、事件、環境三者相互照應,寫出旅客的辛勞,“客行”與“故鄉”相比較,自然生出一個“悲”字來。
常見的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之表現手法
虛實
是指現實的景、事與想象的景、事互相映襯,交織在一起表達同樣的情感。
虛實相映,激發聯想與想象,豐富內容,拓展意境,鮮明突出,富于變化。
“日照香爐生紫煙,遙看瀑布掛前川。飛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銀河落九天。”(李白《望廬山瀑布》)
前三句描寫眼前所見之景,是實寫;第四句“疑是銀河落九天”,以銀河來比喻廬山瀑布,是虛寫。虛實結合,詩人以天河落地的奇特想象,寫出了廬山瀑布的壯麗形象和雄偉氣勢。
聯想
由一事物聯系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,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塑造一個典型。
創造意境,形象鮮明,拓展內容,深化主旨。
“碧玉妝成一樹高,萬條垂下綠絲絳。”(賀知章《詠柳》)
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、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,運用巧妙的比喻,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,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征義。
想象
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的基礎上,經過聯想、推斷、分析、綜合,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想過程。
創造意境,形象鮮明,拓展內容,深化主旨。
“湖光秋月兩相和,潭面無風鏡未磨。遙望洞庭山水色,白銀盤里一青螺。”(劉禹錫《望洞庭》)
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,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,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于紙上。
對比
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,使好的顯得更好,壞的顯得更壞。
揭示矛盾,對比鮮明,反差強烈,震撼人心。
“越王勾踐破吳歸,戰士還家盡錦衣。宮女如花滿春殿,只今惟有鷓鴣飛。”(李白《越中覽古》)
前兩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后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,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,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。
起興
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。
托物引喻,婉轉曲折,明朗淺顯,耐人尋味,有民歌風格。
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。之子于歸, 宜其室家。”(《詩經·桃夭》)
這是一首賀婚詩。詩中以嫩紅的桃花,碩大的果實,密綠成蔭的桃葉比興美滿的婚姻,表達對女子出嫁的純真美好的祝愿。
襯托
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,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。
使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、形象。
“大江東去,浪淘盡,千古風流人物。故壘西邊,人道是,三國周郎赤壁。”(蘇軾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)
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,卻從“千古風流人物”寫起,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“多少豪杰”,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,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。
渲染烘托
詩歌中的渲染是指對環境、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。詩歌中的烘托是指從側面著意描寫。渲染和烘托都是不說本意,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,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。
創造氣氛,突出形象,加強藝術效果。
“風急天高猿嘯哀,渚清沙白鳥飛回。”(杜甫《登高》)“行者見羅敷,下擔捋髭須。少年見羅敷,脫帽著帩頭。耕者忘其犁,鋤者忘其鋤。來歸相怨怒,但坐觀羅敷。”(《陌上!罚
杜詩寫俯仰所見所聞,一連出現六個特定鏡頭,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!赌吧仙!窂挠^看者的神態來表現羅敷的美,這比正面進行直接描寫節省筆墨,且更具有藝術魅力。
托物言志
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,來表達某種志向和情感。
委婉含蓄,饒有韻味。
“零落成泥碾作塵,只有香如故。”(陸游《卜算子》)
詞人以梅花自喻,表達了自己雖歷盡艱辛,也不會趨炎附勢,而只會堅守節操的決心。
動靜結合
對事物、景物做動態、靜態的描寫。動靜結合往往采用以靜為主、以動襯靜的方式。
動靜結合手法的運用,往往獨出心裁,“每著一字”,而使“境界全出”。
“竹喧歸浣女,蓮動下漁舟。”(王維《山居秋暝》)
“喧”“歸”“動”“下”寫盡了動態之美,而動中仍有靜意。浣女未歸時或浣女歸后,竹林是一片寧靜;漁舟未下或漁舟下后,蓮葉也依然是寧靜的。動態與靜態在變化中得到統一。
抑揚
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,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。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。
錯落有致,搖曳生姿,曲折波瀾,情趣動人。
“閨中少婦不曾愁,春日凝妝上翠樓。忽見陌頭楊柳色,悔教夫婿覓封侯。”(王昌齡《閨怨》)
這首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,開頭先寫少婦“不曾愁”,后面才寫她“悔”,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,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,突出了“閨怨”的主題。
正側
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,對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進行描寫是側面描寫。
側面描寫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。
“一樹春風千萬枝,嫩于金色軟于絲。”(白居易《楊柳枝詞》) “大漠風塵日色昏,紅旗半卷出轅門。”(王昌齡《從軍行》)
白詩這兩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,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。王詩從側面描寫戰況,一方面寫風勢很大,卷起紅旗急行軍,另一方面寫壯士們高度戒備,不事張揚,把戰事的緊張狀態凸顯出來。
白描
用樸素簡練的文字描摹形象,不重辭藻修飾與渲染烘托。它要求抓住對象的特征,如實勾勒出人物、事件、景物的情態面貌。
描寫的對象主體突出,簡潔明了,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和再創造空間。
“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。”(《敕勒歌》)“日暮蒼山遠, 天寒白屋貧。 柴門聞犬吠, 風雪夜歸人。”(劉長卿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)
《敕勒歌》是對草原景象的白描,簡潔而有風骨,寫出了草原的壯美,點染出牧民的生活!斗暄┧捃饺厣街魅恕芬园酌枋址,有遠有近、有聲有色地描繪了“風雪夜歸人”的畫境。
直抒胸臆
作者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,不加掩飾地抒發激情、快意或愁緒。
直截了當,酣暢淋漓。
“千萬恨,恨極在天涯。”(溫庭筠《夢江南》)
這一句詞直抒胸臆,一開口便作恨極之語,夫“恨”而有“千萬”,足見恨之多與無窮,而且顯得反復零亂,大有不勝枚舉之感慨。
常見的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之修辭手法
比喻
把一種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?煞譃槊饔、暗喻和借喻。
突出事物特征,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。
“壚邊人似月,皓腕凝霜雪。”(韋莊《菩薩蠻》)
詞句巧妙地以“月”作比,寫盡了江南女子的美麗與溫柔。
對偶
用結構相同、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。
從形式看,語言簡練,整齊對稱;從內容看,意義集中含蓄。
“一去紫臺連朔漠,獨留青冢向黃昏。”(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(其三)》)
上句寫昭君離開漢室,下句寫死葬青冢不得歸故土,對仗工整,寫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。
比擬
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,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。
促使讀者產生聯想,使描寫的人、物、事表現得更形象、生動。
“霜禽欲下先偷眼,粉蝶如知合斷魂。”(林逋《山園小梅》)
這一聯采用擬人的手法。“先偷眼”極寫白鶴愛梅之甚,它還未來得及飛下,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;“合斷魂”寫粉蝶因愛梅而至銷魂,把粉蝶對梅的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。
排比
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、內容相關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。
渲染氣氛,強調內容,加重感情,節奏鮮明,語勢磅礴,痛快淋漓。
“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,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,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后,忘不了新愁與舊愁……”(曹雪芹《紅樓夢》)
這首寶玉所詠之曲每句用“不”字,寫女兒的相思愁怨,“滴不盡”“開不完”“睡不穩”“忘不了”,排比而下,寫出了綿綿不絕的愁思。
設問
先提出問題,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。
問題引入,帶動全篇;中間設問,承上啟下;結尾設問,深化主題,令人回味。
“試問閑愁都幾許?一川煙草,滿城風絮,梅子黃時雨!”(賀鑄《青玉案》)
詞句以設問作結,以實寫虛,一問一答,將一腔愁思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。
夸張
對事物的形象、特征、作用、程度等做擴大或縮小的描述。
有更突出、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。
“怒發沖冠,憑欄處、瀟瀟雨歇。”(岳飛《滿江紅》)
詞句以夸張的手法,一氣呵成,寫出作者憂憤國事、痛恨敵人的心情。
雙關
包括通過音近造成雙重語意的諧音雙關,和別有弦外之音的語義雙關兩種形式。
詩人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。
“楊柳青青江水平,聞郎江上唱歌聲。東邊日出西邊雨,道是無晴卻有晴。”(劉禹錫《竹枝詞》)
“晴”與“情”同音,以天氣的晴雨暗示戀人貌似無情中的有情。
互文
又叫“互文見義”,指詩文相鄰的句子互相補充,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。
渲染詩歌的氣氛,使詩句整齊、對仗。
“明月別枝驚鵲,清風半夜鳴蟬。”(辛棄疾《西江月》)
“驚”“鳴”互文,正確的翻譯應為“(半夜里)明月升起,驚飛了樹上的鳥,驚醒了樹上的眠蟬;輕拂的夜風中傳來了鳥叫聲和蟬鳴聲”。這樣理解,詞的意境才更顯豐富幽美。
疊字
重復使用同一個字。
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。
“尋尋覓覓,冷冷清清,凄凄慘慘戚戚。”(李清照《聲聲慢》)
疊音詞使詩歌更加生動形象,營造了凄涼的氛圍。
常見的古代詩歌的語言特色
傳遞咨詢 知曉動向
領取免費備考資料